Milk

下午的HBO,自由大道上演著,看到一半忍不住開始哽咽,以為的自由,其實是經過了很長久的奮鬥,走過了一段黑暗期,有很多人犧牲,最後才換得到的。西恩潘真是一名讓人肅然起敬的演員,他把這名角色從一名同性戀者的身分抽離,他不是同志運動的發起者,也不是自由路上的流血者,他帶來了夢想和希望,那股衝勁,往更美好的大道挺進。無怪乎,他會得到當屆的奧斯卡影帝,YOU DESERVED IT!

這部電影裡面,頭一個讓我很喜歡的就是他的拍攝方法,很像寫日記,哈維在自己的生命中串場,用著錄音告別的方式,在引導觀眾。傳記電影很難拍的就是,你要放大在哪一點?可以清楚的把人的性格反映出來,卻又不誇大失真。導演要形塑的不是英雄,而是一名曾經留下故事的人。它讓每個人懷念,但不致於濫情或陳腔濫調,所以在劇本的編寫上,每件事情是順著時間軸的,盡量不過份的深入,也沒有試著要加上註解或讚美,這是很難得的,因為大部分和人相關的傳記電影,總會有歌功頌德或含沙射影的嫌疑。

第一個在電影中讓我很喜歡的,就是在哈維幾次的參選失敗後,他問著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有很多可能成功的人,不是敗在他人之手,而是自我的恐懼陰影。誠如比例原則問題,多數者都是失敗者,只有極少數的人可能成功,世界上不會同時存在著這麼多的孫中山先生可以革命十數次依然堅持著,不然我們不會常講著要像孫中山先生一樣不屈不撓、永不放棄。我深相信,放棄是人類不用學就會的原始本能,所以在劇中哈維其實是面對著否定自我,他首先必須給自己希望,才有可能給別人希望。當他能夠繼續參選,去激勵那些可能被鼓舞的人時,才有可能見到自由大道。

第二,哈維的感情雖然在這部電影裡面著墨的比例較低,但是他與史考特之間的愛情,儘管史考特中途離開了,但並不是反對他的政治行動,而是需要更多的愛。在這部電影裡面,除了史考特以外,哈維還有另一個情人出現在後半段。但是可以發現,這兩個人表現愛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史考特的內斂沉默,和相較下的熱情沉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溫度。讓人難過的,我覺得哈維在後段的感情中,不是真正的愛,而是因為怕孤獨而造成的依賴,在他對史考特說的那句話時完全的表現出來:「他需要我。」但是疑問呢?需要不見得是愛,他沒有說過他愛她,他只說了他需要我,就這麼簡單而已。

第三呢,我相信很多人在看丹懷特這個角色時, 定會暗暗咒罵,為什麼最後他要幹下這種事情?這個角色呈現了另一種重量,道德、責任和個人包袱,然而這中間也反映出了政治和這社會最無情的一面,利益永遠是最後的選擇。丹懷特承受著壓力,他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希望,更重要的也許他還失去了同伴認同的機會,一名孤獨的人就像一隻野獸,他會反撲,當他一無所有除了攻擊以外沒有其他的選擇時,他會傷人。也許最後他是在自己的愧疚感中自殺身亡,我們不得而知,但無疑的那個黎明對他還有哈維還有史考特來說,都看到不同的風景。

最後,我很喜歡這部電影裡面,哈維最後所講的話:「他需要改變。」已經年屆四十了,還沒做過任何可以值得驕傲的事情。不是所有的改變都需要像哈維一樣,如果所有的人的改變都是如此的澎湃巨大,那其實還蠻可怕的。重要的是,那種改變足以影響到其他人的生命,最後在卡斯楚街上哀悼的三萬人,他們點燃的蠟燭,除了悲傷外,還有希望的光亮,他讓更多人走出了櫃子,他讓全世界聽見他們的聲音,他的改變造成了其他人的改變,不論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往更開放的自由大道行進,這一路來他成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