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

李欣倫

木馬,2014


今年6月,剛好滿28歲,在生日前夕,做了一個了斷。我在菩薩面前,許下行文化路的大願,只因己身過於脆弱,面對可能的健康狀態,不只是體認到身體的脆弱,也認識到自己性格的軟弱。

生死原來就是迷藏,「我們」倒著看自己的人生,倒看自己,不一定是生與死的邊緣,某日妳醒來時,可能突然覺得昨日已是上輩子的一輪春夢,今日開始是新的人生。正因反覆,正因無常,我們無時無刻,自願或者強迫,注視自己,肉身,心靈,外在,內在。

李欣倫的《此身》,不似蔣勳老師的《此生:肉身覺醒》,蔣勳老師的作品強調於從一歷史的輪廓、佛教的文化來看待肉身老化,進而發省肉身的決捨和自愛。李欣倫老師的《此身》,扎根於現世,由此劃開了一條分界點,她茹素、慢跑,點滴拋棄人的欲念,往性靈的思考前進。

 讀《此身》的文字,是一種領悟感,看到了作者眼中的蒼生,如何成為食物鍊的一環而受苦,時而吸引,時而逃避,見到她堅持茹素面對自助海鮮的斷捨離,也得見她放不下的布丁小確幸,或奶油蛋糕。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人生是修練的道場。《他們的身體在路上》、《問題是誰該被放生》,字字句句,在呢喃。

同樣在慢跑,形容成生命的繁衍與轉變,從動物成了肉品再成了動物,生命中的往回跑,逆向是奔向生命的起點,然後再順著跑道,急追不捨。《朝向起點往回跑》,從阿石的交通誤點,決定從馬拉松道路往回到起點再重新出發,好像迷藏,要先返回了道路,才能知曉迷路的價值,才能體會每一顆汗水落在土上的重量。

而我們日日都在計較著誰比誰好,誰過著什樣的生活,我們厭惡有錢人說自己不快樂,用金錢、物質來衡量人生的價值,就好比我們在家具店,通過廣告商營造出來的生活美夢來說服自己,而當你複製了一切,擁有了北歐生活或佈置似樣品屋,卻還是買不到快樂和自由。人生該捨的捨,都在《所有東西都黏在身上》,正因如此,才會覺得嘆息,訝異慾望的不滿足。

文字是一種解藥,還於當下,妳本來不屑一顧,或當作平常,通過文字,你才能見到背後的紋理,如同在死亡的當口,豬隻的越車,牛隻的眼淚,都在警惕,誰的生命需要被犧牲或成全?柔軟的文字裡,藏著磨練人心的金剛鑽,包著澹然的心,看風景。

散文的魅力,莫在於生活日和,悲中藏喜喜中藏悲的發現, 這原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原是每個人都能思考到的,卻常遺忘,所以需要人提醒,不用『我們』看,李欣倫的文字隱晦內斂,在生活的當口,可以看的這樣深,不悲壯也不輕晀,許是上了枝頭的柿子,紅艷的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