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境:看見郭英聲

郭英聲、黃麗群

天下文化,2014


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黃麗群,黃麗群的文字不管在自己的散文或小說,甚至是這本以採訪郭英聲整理出的文字專欄,她恰如其分的只做守門人,而把理解思考的權力留給讀者,所以她的文字我一直很欣賞!

郭英聲是誰呢?其實看這本書以前我不知道,我對臺灣藝術創作的了解是很淺薄的,所以我邊看這本書邊做了些紀錄,首先他的父親和母親各有來歷,父親從事過軍事工作,做人嚴謹要求高,對郭英聲的教養一直相當注重,對於他青少年時期選擇音樂或是後來的藝術工作,都開始持反對的意見,後來才改變。而他的母親─申學庸,是現在還相當活躍的音樂界老師,因為先生的支持而有機會到歐美學習古典樂,但她依然盡到了母親和身為人母的責任。

郭英聲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他坦言孩童有一段時間他過得是不開心的,期待父親的肯定與認同,期待母親的陪伴和歸來,孤獨和寂寞是孩童時期他最好的朋友,然後是這份不愉快和不安,養成了他日後創作的養分。我想起我孩童時期,因為和姊姊年紀相差4歲,且沒有父母陪伴,常一個人發明各種不同的遊戲,那段時間和自己的相處,還有做過的夢,現在還持續在影響著我生活的決定和創作的步伐。所以我不得不同意,那份在孩童時期的不完美,其實是影響人深遠的。

郭英聲在成年後,跑到了巴黎,那是對他觀念上的一種顛覆,那時候戒嚴時期,很多消息都是政府給的,想必然爾有經過加工或是剪接,郭英聲在巴黎重新認識了世界也重新認識了臺灣。而他在巴黎這段時間,積極從事攝影工作,還因此得到了攝影雜誌的推薦和專訪,因而開始有了後來我們知道的郭英聲。

在書裡面,有一組照片,是熨斗,熨斗躺在鐵軌上面,暗暗深遠的山洞不知道會冒出什麼,是否會有火車經過,而旁邊小石子再過去是海岸,是大海。或許是因為那張照片的熨斗實在出現的荒唐,才能這張照片成了一張代表作。黑白色,荒黃的顏色,郭英聲用它們創造了自己的彩色,他在自己的內心或在實體的公路上狂奔,他手裡拿著槍,惟有攝影,或許只有在攝影時,他會感覺到平靜,得以把心裡的那份躁動,變成平面世界的相片,安安穩穩的收藏。

郭英聲在這本書裡,提到了八個關鍵字,很像江振誠的八角哲學,這八個關鍵字是郭英聲對自己的分析以及對環境的看法:怕、槍、影像、我看到、數位創作、時間性、年輕人、談談文創。郭英聲對自我的剖析是害羞得要命,他不擅於將自己的心剖開,所以和黃麗群間的採訪,斷斷續續,過程中他應該處理了自己很多怕的心理變化。

而他也不排斥用數位創作,他說過的這段話我覺得很有趣,可以反映出,他對於數位化並不排斥,他接受並且讓這種數位的便利性,製造攝影的更多可能。

「今天拯救昨天,讓它和明天並肩。這是我眼裡的數位時代。」

郭英聲到現在還是持續工作,因為他很晚才結了第二次婚,所以為了小孩的教育,他還在工作。做為一個創作者,他不刻意去定義自己的風格,他用作品去說話,且慢慢地探觸觀賞者和自己內心柔軟的地方。至於你問我誰是郭英聲?我也不知道,一位攝影師吧。

當ㄧ個人要copy自己,不斷不斷copy自己,而因此成為一個風格的話,我認為他是一個失敗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