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塊文化)

看「無愛繁殖」,竟然會有想哭的衝動。而能夠讓人難過的小說,也實在是不多!(如果你把難過誤以為是感動,那你就錯了!)


以為這本書會和多年前石黑一雄所寫的「別讓我走」,是將故事建立在未來世界,透過生物技術達到複製的目的。沒想到全盤皆錯,故事非但沒有談到生物技術,更沒有讓人難過的器官複製等問題,純粹就是「美麗新世界」的孤獨寂寞。


封面上,這名蜷伏抱膝的模特兒,正沉醉在自己的理想世界。「無愛繁殖」中,可以透見每一個人都在過著自己想像中的美好生活,不論是對於性的追求,還是無限幻滅的愛,都有著一種執著。然而相對的,作者之所以透過描述形容個性天差地遠的兄弟,在感情面上,儘管個性迥異、人生境遇不同,卻始終朝向相同的終點邁進。終點前,沒有了曙光,也沒有可以依靠的人,只有孤獨的自己。


在書中,兩位主角,一名擔任中學教師,藉著性幻想自慰達到性高潮,然後他的身分和他的私生活,是道德的強烈對比。而另一位在中心擔任主任的他,解得開所有數學問題,甚至影響整個原子技術的進步,卻沒有辦法解開最基本的性囚困,特別是他男同志的角色。我想作者在控訴的,是對於人這個原本單獨存在的個體,什麼時候受到了制約,又是在如何不可抗力的條件下,逐漸被剝奪了愛的可能。


「身為一堆不知所以的工作組織的奴隸,我們唯一實踐的和生存的可能性,就是性。(前提還必須是被允許擁有性生活的人,或是可以有性生活的人)」


就一般認知來說,性建立在愛的互信下。然而在21世紀,甚至是書中歐洲進步的社會,卻逐漸走向了單獨存在的性,和凋零殘破的愛。甚至很多性行為的發生,是在純粹的動機上,而非是靈魂或心靈間的相交。而整本書眼見主角從毫無所有到滿足,從滿足到痛失所有,是作者故意藉著反差達到反省的目的,還是單純的希冀劇情的轉折,又或者兩者都是呢?


我想人們透過性去衡量愛,然而無論是愛或性,都是定義不完全的,唯心或唯物的哲學批判皆無法解讀。甚至是相信唯有愛的結合,存在才是永恆的想法,也都在現今當下的DNA複製,直接受到顛覆,足以質疑和否定。


另一個在書中間接導論出「無愛繁殖」結果說的,是團塊世代集體反撲,也是二次戰後嬰兒潮接下來的二十年,人類處在極端進步又極端反抗的時代。這裡,我會用集體反撲這個名詞,是建立在這個世代中,他們否定所有廣義的一切,企盼透過性的解放、思想的跳脫,或是感官精神上的逃避,去達到人生自我滿足。然而,他們也忽略了自身所應負的責任。作者的父母剛好是這個世代的成年人,他個人的成長經驗,也使得他藉著小說中人物的描述,去描繪出當時候的成長背景和心情。


我想,他們終究都像無根的花,儘管是生的漂亮,卻沒有可以著力的地方,而那樣的生命,美麗卻又夢幻,消失在眼前,又來不及回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