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察的力量:從烏干達到中國,如何為明天的客戶創造非凡的產品

詹恩‧奇普切斯、西蒙‧史坦哈特

寶鼎,2015


那天我為了要貫徹這本書說的,特別選了一個假日在星巴克佔了個位置,好好觀察周遭的人做些什麼。其實《觀察的力量》兩位作家說了解一個城市的脈動,最好的時間點是清晨,大家出門上班的時間,可是這時間除非我特別有閒請了半天休假專程早起只為了要觀察,想當然爾我才不願意做這事,所以選擇一個既可以休息又自己能配合的時間還是比較重要。

坐在星巴克裡面,基本上已經是一個經過篩選後的行為,你可以從前面去分析幹嘛星巴克,為何不是小酒館或是文青咖啡廳,不然附近也有下午茶排隊名店,人的選擇行為會反映在行動和所處的空間。如同朋友告訴我他去哪裡都喝星巴克,因為他一致且不需要面對店員可能問出根本無法回答的單字,但我自己還是在里昂的星巴克吃到苦頭,嗯哼法國人嘛......

從觀察的過程,可以看出一些事情,例如人們選擇用什麼,以及他為什麼被用,好比我發現現場使用筆電的消費者,幾乎都是macbook,macbook的使用,可說是一種身分的象徵,又或者我們會覺得自己正在進行一件很高尚的事情,用macbook在咖啡廳裡面,多數只是在聊天或上臉書而已。

作者說到使用什麼東西其實都是一種表徵,好比你去到別人家裡,他放了什麼擺設,或是他的冰箱儲存了什麼東西,又或者廁所裡面放了什麼書或報刊,某一層面都表達出主任想要告訴客人的暗示。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廣告人喜歡觀察人們怎麼做選擇,再把人們做選擇的行為放在廣告裡,暗示你你需要的生活就在這裡或買這個東西可以夢想成真。

所以,坐在星巴克裡面觀察身邊人的一舉一動,其實蠻好玩的。可是,我也想到究竟星巴克外面的人是怎麼在看星巴克裡面的人?!好比一杯咖啡這麼貴你怎麼喝的下?或是,不過就是一杯咖啡,7-11就可以用一半的價錢滿足我們其實缺乏鑑賞的味蕾?又或者,其實咖啡本身沒有好喝到哪,環境又吵雜,到底為什麼要支持連鎖企業和商業帝國主義?詳情請參考《星巴克如何賺走你的錢》。

實際上,觀察的行為可以從內部到外部,也可以從外部到內部,重點是你觀察的重點和對象何如,假設你想了解的是組織內部文化,卻總是想從顧客身上了解這點,就是搞錯切入方向。所以,作者提醒如果一直從內部看問題,觀察者本身會被蒙蔽。這讓我想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總喜歡從圖書館員的角度去思考為什麼讀者不看書,然後想盡辦法做活動推廣閱讀文化,卻好像忘記去問讀者為何要看書以及讀者不看書的理由何在?

而這就是書裡面從日本人戴口罩防範感冒傳染到別人,但其他國家人可能是戴上口罩以免被傳染感冒的兩種思維,探討前緣行為(leading-edged behavior)。雖然是同一個動作,可是動機卻不同,帶來的結果也不一樣。

閱讀這本書,很像是一本社會學的工具書,從觀察小細節放大到一個民族性,甚至是共同行為的選擇。觀察雖然是日日在做的事情,可是每個人看的焦點卻不一樣,就像我在看部落格的點閱情形,我觀看的重點永遠都是今日破百且數量異常,就會自動推敲肯定是學生又在做《Emily" Rose》的報告,所以跑來參考(改寫)我的心得。觀察的趣味就是你看到你要的,然後自我腦補小劇場,怪有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