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php.jpg 艾雪‧庫林(2010)。往伊斯坦堡的最後列車。台北市:天下文化。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像我一樣,一聽到納粹、猶太人這兩個關鍵字,當下就想把書甩掉或視窗關掉。當然的,不是贊同納粹的行為,而是我覺得這類型的寫實文學或小說有點矯枉過正,人人都知道納粹的行為是違反人道的,但是經年累月的提醒,反而讓人麻痺而不知如何是好。

所幸「往伊斯坦堡的最後列車」,它不是在描述德國如何殘殺猶太人(關於這一點我大學還做了非常詳細的介紹),講的是一群土耳其裔的猶太人,如何從危險的巴黎逃出蓋世太保的搜查,回到當時二戰的中立國─土耳其。當中,不少外交官員參與斡旋,或者說這是一個國家對國家的間碟戰。

這本小說採訪了二戰時間參與了火車逃亡的駐巴黎外交官,採集了真正的史料後,再結合愛情、友情、親情這種會人溫暖的元素。故事從一對姐妹─莎碧哈及席娃發展,席娃不顧家人的反對嫁給身為猶太人的拉斐爾,並為此與家人鬧翻走往巴黎重新開始。不料,二戰開始德國人開始逮捕猶太人,此時席娃接到莎碧哈和姊夫馬吉德的朋友─塔勒克電話,經由塔勒克土耳其外交部第二秘書的身分,秘密計畫返回土耳其,以求逃過納粹的魔掌。同時,身在土耳其的莎碧哈,面對馬吉德工作忙碌的冷落,出現輕微的憂鬱症傾向,她思念席娃也懷念先生的熱情,而在親情游移不定。

原本以為四百多頁的小說會看很久,不料深夜一壺茶還沒喝完,就已快翻到後頭。艾雪不在蓋世太保如何折磨猶太人的細節著墨太深,相反的經過席娃的智慧和熱心,感染了閱讀者經由文字的吸收,體會了在戰爭時代裡,即使是再微小的希望都足以救回一個人。留有印象的,席娃在中途收養了兩名猶太裔的小孩,為了讓他們不被識破身分,她安排新的名字並熱心教導他們基本的土耳其語。這兩名小朋友之所以能交到席娃的手上,是他們的母親用自己的自由和生命交換而來,全然流露的是母性的無私和大愛。

而外交官縱身一躍火車,不計自己的性命,眼裡只有自己的子民和身為土耳其人的尊嚴,也是這本小說很精彩的一段描述。當中,外交官和蓋世太保的對話,有一種毋寧死亦不苟全的堅持,讓我看的都熱血沸騰,誰能真正愛自己的子民如己,真正的政治家該有的風骨和志節,清楚可見。

另一段發生在火車上的逃難情緣,也極為感人,小提琴悠揚的琴聲撫慰了列車乘客徬徨不安的心情,他們一心盼望自由,卻又時時受怕。在列車上死去的生命,終將得到落土安寧時,不在罪惡之地,只在遙遠的歐亞交界,美麗的伊斯坦堡擁抱每縷渴望幸福的靈魂,迴盪的鐘聲將是他們的下車時。

遠在土耳其的莎碧哈,也面對了內心煎熬。馬吉德忙碌工作冷落了莎碧哈需要關心的寂寞心靈,而輕微憂鬱症的發作,不只影響了她與馬吉德的感情,也讓女兒感受到母親的冷漠。艾雪在處理家庭與親人關係時,沒有額外的加料,而是用疏離生活化的口氣,敘述了平常夫妻對婚姻及家庭的期待。而莎碧哈與席娃間的心結,也在她自己想透後解開。

小說從開始到結束,都只在講述一件事,一對姐妹,還有一群人,他們並不可憐,他們是幸福的,因為有多少人為了他們的自由在努力。這些用心終將得到肯定,就如席娃回到土耳其後的第一眼所見,是包容也是關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浮果 的頭像
    浮果

    Vogel Zine 浮果誌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