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php 洪震宇著;劉伯樂圖(2010)。旅人的食材曆。台北市:遠流。


剛看完旅人的食材曆,一時興起將24節氣也寫在日記本上,雖然現代人已經鮮少在注意四時節氣(恐怕也是因為地球暖化後,這些老祖宗的智慧慢慢失靈之故),不過24節氣除了是季節轉換的預告,也象徵著自然萬物的變化有道。

洪震宇寫的這本旅人的食材曆,是一本一年四季吃透透的超豪華旅行,閱讀時我ㄧ邊計算如果要在一年內把這些食物都吃進肚子裡,可能要花很多錢,還要花很多時間在舟車勞頓,因為你一下要跑小琉球吃芒果,一下要跑馬公,還可能要到東港吃櫻花蝦,或是鹿港品嚐烏魚子,這似乎不是平民百姓可以過的生活,所以看完後留了一灘口水,除此之外也是很無奈,還沒這個命。

寫這本書要繳很多學費外,還要有深廣的知識,對食物的品味更要細膩,一般人大概不能吃出花生炒臭魚的滋味,洪震宇先生嚐了還要勉力添飯,吃出這箇中滋味,是人情更是在地精神,這種我不行誰行的勇氣叫人邊看邊點頭。除了吃以外,是這些食物背後的歷史和風土人物,每種食材是用心在煮,才能把食材的天性發揮徹底,尤其是在當令時節吃對的東西,不僅是怡情,還很環保,提倡吃當令食物來減少排碳量不正是環保精神,所以食材曆除了講吃更要講吃的對時才重要。

我也是個照節氣在走的人,夏天來了吃芒果、龍眼出來的時候假裝沒看見、冬至的時候吃湯圓接下來就是期待烏魚子,民以食為天,大家吃歸吃但好像都沒有在管為什麼這時候吃這個,活的很像大少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食材曆告訴我們為什麼吃要吃什麼而且怎麼吃才好,如果不會煮他也會告訴你哪裡吃最好,不過......我似乎不可能從台北跑去七股吃蚵仔,或是跑到大飯店吃用米釀香魚,阿又是留了一灘口水空笑夢,不過吃的精神倒是學到了,珍惜食物並懷抱感恩的心,王道!

雖然食材曆介紹了很多美食,不過我比較期待看到如何用這些當令食材,煮出簡單又一般人可以動手作的好料理,裡頭很多食材雖然新鮮,可是耗工費時我們也比較無法在家自己做(更不可能隨隨便便就煮出百年老店或是大飯店的菜餚吧),正所謂給我魚吃不如教我釣魚,如果能夠再寫一本,希望是更貼近平民的料理方法,不然光是聽作者講故事多有多好吃,但又吃不到時心中會不自覺有幹譙聲(多沒品!)。

好像雨水快到了,該吃什麼呢?看書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