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在夢想的路上(謝哲青親簽版)

謝哲青

2014,天下文化


我其實很少看電視了現在,對於謝哲青的印象十分朦朧,因為我還有看電視的記憶幾乎都在看康熙,但我不記得他有上過......

因而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有種第一次見到這位作者的初戀感(這樣說其實非常有問題),大概翻了幾頁,我覺得可以把它帶回家,然後沒有1天就看完,不過我有點印象模糊,到底這本書我是借人了,還是被我放在書架上。不論是哪一個結果,都是好的,代表我會想再看一次,因為現在看完書的處理結果如果是被放到箱子,就是等著每半年的過節大放送,只有我想留的才會擺在書櫃,或是推薦給朋友看。

這本書可以算在遊記的範疇,但我不打算這麼寫,在讀這本書時我一直想到夢枕摩的《眾神的山巔》,作者本人十分喜歡登山,甚至為了到國外登山辛苦的打工,這種山魂的表現與《眾神的山巔》所表現出的入魔狀態相當吻合。我個人只能小小的爬山健行,雖然心裡一直很想去嘉明湖,但那也不是說去就能去的阿,可謝哲青對山的敬意是經過步行,從腳下的足跡去剖析內心,順道交代了自己的求學歷程和與家人的相處。

在他這一生中,父親對他的影響深遠,人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謝哲青的父親這輩子教會他的一件事,不是往自己的身上放東西,而是把自己不需要的刪除掉,用刪除法去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知道自己不需要什麼,才能夠真正去過自己想過的人生。這樣的觀念,從我開始讀時就命中了我的腦袋,要知道自己不需要什麼,還要有勇氣有能力去拒絕其實就算你不需要也可以輕易得到的東西是多麼需要勇氣。

能夠放棄該放棄的是一種勇氣,而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是無知,無法放棄該放棄的是無能,放棄了該放棄的是無奈,在我們的人生中,能夠做對幾次對自己正確的選擇呢?謝哲青後來選擇出國念書,並盡可能在出國求學的時間中,求取最大量的學問與知識,讓我聯想到了江振誠先生一邊習練廚藝一邊試吃各種美食。他們寧可把時間塞得滿滿地用來學習和吸收,也不放過一分一秒,當我們在看的時候,他們正在做,因而才有得到成功門票的機會。

《走在夢想的路上》實際上是追尋自己的信仰,可後來才會發現不管是什麼信仰都不是自己要的。我自2014年開始嘗試了自己出國旅行,在此之前我只試過到台東住3日,就已經是感覺到我無法一個人好好的獨處,無法適應安靜。2014年數度的自己旅行,果不其然碰到了情緒的崩潰,當時甚至打電話回臺灣向人哭訴,可還是會覺得一個人旅行有一個人旅行的好處。無論多渴望朋友和家人的陪伴,可是獨自旅行時才能真正有時間消化生活、時間的長度還有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我想這樣的對話雖然有時候真的很害怕寂寞,卻對人的成長以及增進對自己的了解、需要什麼有程度上的幫助。

雖然我把這本書歸類在遊記的範疇,卻是自我分析的主題較多,你真的會看完後想去哪裡爬山嗎?我是不會啦,雖然會幻想著赤道的高山或是覆蓋著白雪的山頂,可不是每一種旅行的方式都適合自己。如果能夠像角田光代寫在《明天到阿爾卑斯山散步吧》這麼輕鬆自如就好了,但我辦不到。不過,別忘了通過旅行這種不同於日常生活的方式與自我溝通,旅行者選擇移動的原因,是因為他透過旅行做為與世界溝通的可能,那不是line也不是facebook打卡可以交代的。

如果你與世界溝通,而那這世界自然會告訴你些什麼,至少我是這麼相信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