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文宣-1.jpg 王盛弘(2010)。13座城市。台北市:馬可孛羅。


現在的旅遊文學很多,隨隨便便去個台中都能寫篇遊記,一開始可能來個現在搭上高鐵了,揭下來就是我到了哪裡風光明媚,然後去了某某夜市大吃特吃,附上一堆羨慕死人不償命的美食照、風景照,然後最後來個集體大合照,遊記大功告成。遊記的產出簡直是不用錢,輕輕鬆鬆十分鐘搞定,然後順利登上部落格推薦首頁,瞬間點閱數千倍成長,就成為一名專業的旅遊部落客了。當然的,我也很喜歡這種分享方式,當你想去某個地方來個一日遊,最需要這種善心人士推薦景點佳餚了,不過遊記還有另一種寫法,就像芭樂可以沾著甘草粉吃也可以單吃,還可以打成芭樂汁,大家應該都瞭吧。

《13座城市》是我所讀過的第三本王盛弘作品,回想第一本的《慢慢走》已經是我四年前大學都還沒畢業時看的,真是歲月不饒人。印象中,作者喜歡漫步遊走在各個城市,以一種文人特有的慢條斯理,緩緩的把城市的血肉分開,然後再以人類學的解剖手法,說著發生在城市裡面的故事。三稜鏡首部曲《慢慢走》,作者化身背包客,散步在愛丁堡,寫著外國事。二部曲的《關鍵字:台北》拉回到台灣,男子走入台北的都市叢林,發生了一段段愛與欲的糾葛,就如搜尋引擎上會出現的台北 XXX下拉選單。《13座城市》跨越了好幾個時區,香港、東京、首爾、倫敦、京都、巴黎然後又再回到台北,13座城市13個地方的人文軼事,旅人的心靈遣悲懷,一幕幕展開。

我記得在書中,作者說到他從不做太多功課,只會稍微調查那個城市的食衣育樂,然後就前往該地自由發揮。在書中很多看似做過許多功課才能講出的內行話,都是在事後回頭調查。這樣親近又疏遠的方式,不破壞觀賞一座城市的美感,又能以新鮮人全然不知的心態,熟悉該地文化,成為假冒的「在地人」,而不是拖著行李箱要死不活的「觀光客」。

而作者出外全憑感覺的旅遊方式,讓我想起孫燕姿唱過的一首詞「感覺對了我就出發,是否太過情緒化?YA~~YA~~~」。在香港的「壓力發電廠」一篇,有著這麼一句結尾:船來了,且讓我再待一會兒,改搭下一班吧。可以任意揮霍時間,是在旅遊時最大的幸福,就算你只想待在港口邊吹吹風晃個兩三小時,也沒有人管得著,開心就好。

輯一的13座城市,是旅人的日記,記錄著旅遊時的心情寫照,從此反省自己。旅行的結束,我們心中的悵然若失,就如坐在作者旁一同回到台北的旅人說的那句又回到現實了,或如在京都賞花,手裡握著朝顏的種籽,心中黯黯然。這又讓我想起電影裡的台詞: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又到了時間說拜拜....一次旅行的結束,另一段旅程的開始,生命的出走再回歸,讓人變得更完整更豐富。

輯二又是另一種風貌,作者以盤據在京都的旅人身分,觀察日本文化,從園藝之美、假山之色到禪風,以著觀察的心態作筆記,從而在山水間,了悟了未盡完全卻又無傷詩意的禪。旅人的身分,讓一名觀察者得以從「我們與我所生活的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為的卻是親近他」,輯二對於日本文化了解的深度,足以讓人佩服,這也是當初在幼獅文藝刊載時,讓人特別留意之處。

而一名旅人到了任一地方,最喜歡的就是寄明信片,一張明信片,很可能是一場旅行的紀念,也可能是觸擊一場旅行開始的打火星。來自Bjork小姐的明信片,上面寫著一句「這卡片在暗的地方會發亮」,發生了蝴蝶效應,在某個偶然的發生讓作者興起了旅行的念頭。需要很大的衝動,加上一點點跳開的勇氣,才能走,才能離開。

我喜歡在這本書中,每一個旅行的開始到結束,交代的並不徹底,因為我並不是很在乎旅行是如何開始的,那有時候只是無聊的故事而已。我欣賞的,是在每個故事背後,都有一段邂逅的發生,不論是人、風景還是文化,旅人的自言自語油然開始。旅人靠著雙腳行走,用他的心走在地圖上,在他經過時順便記錄了城市的風貌,然後穿過經緯度和時空,感動到另一個人。無怪乎作者說「看的是風景,說的是故事」,心往矣!

13cities.jpg

(題外話:我自己做了個山寨版封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