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史托納

約翰‧威廉斯

啟明,2014


一開始,其實是因為OKAPI在做這本書的介紹才注意到,後來發現出版社的名字和現在自己服務的分館相同,更加有興趣。在和同事談到這本書時,我們覺得這本書或許可以用在性別平等講座,有機會的話很想做成點字書和有聲書讓視障讀者共同閱讀。實際看過後,希望明年4月前把這本書做成視障閱讀材料,因為這本書太好看了!

其實,史托納的一生沒什麼豐功偉業可言,甚至可說就是個普通人,在父親的意思進入農學院就讀,又轉入文學院。一見鍾情愛上了伊迪絲,卻是場相互折磨的婚姻,接著外遇愛上年輕講師,但又迫於現實分手。而在大學工作的他,又因為學生陷入了學術鬥爭,晚年他深受病痛回憶起自己的一生,如此一般。在還沒看書前,書籍的介紹就是這麼說的,可你捧讀書中的文字,史托納這平凡又無聊的一生,是多少人的一生?

史托納作為一個平凡人的代表,青年時對自己的生命沒有任何期待,聽從父母的安排進入農學院就讀,這和你我的差異在哪裡。接觸到文學後,才開始有了點自己想要幹嘛,但他依然讓別人為他下重要的決定,當戰爭爆發,同時期的2個朋友─大衛‧馬斯達和歌頓‧芬治邀他加入軍隊,他成了友情的叛徒,留在學院過他的生活。

在從軍這節,其實是3種人格特徵的展現。大衛‧馬斯達不服從這個社會的道德價值,堅持入伍且懷抱著革命家精神,即便他從軍不利,卻象徵著那世代尋找機會且擁懷夢想的熱血。史托納對於自己的決定猶豫不決,教授阿契‧史隆的一番話也只是強化了他的安逸性格,對於命運的順從和妥協,即使往後遇到了相似的抉擇,他依然放棄自己的渴望做出相同的決定。歌頓‧芬治的性格是兩人的綜合,有熱血卻踏實,完全社會化,充分利用體制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目標,所以歌頓雖然在從軍後仍視史托納為兄弟,且在工作上予以協助,但只要談到大衛‧馬斯達仍保留當年對史托納的批判和不滿。

有2次,那彷彿不像史托納,展現了自己的決心,一次是在他鼓起勇氣告訴自己的父親,將不再回到農場工作,並且準備專心攻讀文學的學位。一次是在受到羅麥司的職場排擠後,展現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迫使他改變課表,奪回教學的主導權。這兩次的決定,一者是改變了他的人生,一者是奪回他熱愛的工作,然而他對於感情的抉擇和未來改變的抉擇,卻乏善可陳。

整部小說在史托納中年學院工作和婚姻生活的著墨部分最多,也最精彩。在家庭生活,史托納和伊迪絲的婚姻充滿了猜測和轉變,認識初期、論及婚嫁、新婚生活、求子、小孩出生後、伊迪絲父親過世返家、再返家、小孩的成長歷程以及老年後,不同的階段他們性格上的轉變,彼此的冷漠疏離,伊迪絲強加在孩子身上的自己孩童時期被他人填充的空白和想法,以及史托納和伊迪絲間的性生活(十分希區考克),作者都描寫的層次分明,閱讀時真的有心境上的轉變和情緒上的刺激。

約翰‧威廉斯對於伊迪絲下了很好的註解:「她對自己的身體機能不甚了解,她一生中沒有一天獨自照顧過自己,也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有可能要對另外一個人的幸福負責。」他們倆人的婚姻不幸,有太多的因素,家庭,家的概念有時甚至被凌駕在個人之上,這也是很弔詭的一件事,在閱讀後你不覺得這本書描述了一個家,反而是3個住在同一屋簷的陌生人。

而史托納的學術研究工作,也是這本小說在讀的時候會氣得牙癢癢,華爾克、羅麥司兩個人對史托納針鋒相對,全然已經不是學術倫理上面的純粹探究,而是挟帶私情的報復,說起來可笑,現實生活這種意識概念之爭比比皆是,且人人最後爭當好人,前面排擠你後面說聲謝謝你沒有你的貢獻沒有今日的榮景,倒不是真覺得這很虛偽,只是感慨人類陷在於私情,好人壞人都想當,全然無道德卻又堅持的可笑。

教授史隆說:「你一定要記住你是誰、你選擇未來要變成怎樣的人,以及你現在所做的事有多重要。人類參與了很多戰爭,有勝有敗,但都不是軍事上的,也不會被歷史記錄下來。你在做決定時要記住這一點。

史托納的一生,或許只有他可以自己下註腳,但對於他自己而言,他活過了這些他人生中的快樂與憂傷,伴隨著得到與失去,當煙塵落盡,也許墓誌銘上的碑文不足以說明什麼,卻又同時說明了一件事:你我的人生,對別人來說也許是平淡,也沒什麼特別,但對自己而言,每件事都像是一朵花般的火焰,開了又榭。

最後一提,這本書的翻譯馬耀民老師真的翻得很好,不論是語氣或是文字的選擇,都相當到位,因而讓閱讀歐美文學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都沒有,流暢到以為在讀通俗性作品,但史托納是本文學著作,所以好的翻譯和編輯還是被需要的存在。且,書中那靈魂般的商籟,即使只是直白的唸出,都很有味道!

 

「你會在我身上看見那仍在發熱之火
燃燒著他青春的灰燼,
它必將熄滅於病榻之上
耗盡了維生的養分。
因你所見,將使你熱愛更強烈
深愛那即將離你而去之一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