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php.jpeg 黃信恩(2008)。游牧醫生。台北市:寶瓶文化。

 

在醫圖工作也有三周了,新的打工生活,以前覺得沒事幹嘛到醫院,想到的是藥水味、藥丸、白袍、無故開啟的電梯、太平間還有福馬林等。好像在醫院裡面,總是彌漫著緊張的氣氛,某某手術房正在進行大手術,還是哪個車禍撞斷腿的人被送進醫院,不用說醫院這個固體建築物,就連在路上聽到救護車的聲音,都會讓我緊張的想逃開。沒想到這樣的我,進了台大醫圖工作,現在看來工作還會做很久。

 

今晚在看這本寶瓶文化出版的散文集─「游牧醫生」,作者是白袍醫生─黃信恩,有很多作家感動推薦,不過一定要對感動推薦四個字存疑,特別是有人推薦,有時只是出版社的行銷手法,就像滾雪球一樣,因為我喜歡某某作家,所以某某作家推薦的我就愛烏及屋,我承認自己還是有這種閱讀入門者的心態。不過在被騙了很多次之後,現在對這四個字都很存疑,就連國外書評推薦也會打個問號,所以如果要繼續討論這個話題,可能能夠另外寫一篇了。

 

散文這種東西你知道的,篇幅很短沒有小說那種動輒就是八千字以上的篇幅可以起承轉合,所以很多主題都很短,可能只是今天早上刷牙牙齒流血了,然後連想一下,可能牙齒流血得了牙周病,可能是做了個噩夢咬牙了,還是那只是生活中的太過寂寥,所以孤獨發生在刷牙的拉扯呢?然後呢?故事就結束了。所以對散文期待太大的,有時會失望。但是散文很能夠看出作者的文筆。你會發現,哪些作家適合寫散文,因為文筆精簡,短短的幾百字就能寫出一番道理。也有一種是講了一堆後,把我們留在更多的毛線堆裡,理不出頭緒。這本書的作者,是前者,所以有種幸好花了兩小時看還算值得。

 

這本散文集中,某幾篇蠻感人的,例如「時差」一篇,是一種孝的感動,人人活在自己的時空,在父母的眼中我們永遠是長不大的小孩,藉著描寫父親侍奉母親的行為,來表現父子間的問題差距,但不擴大親子間的疏遠,反而從反差中看到了作者對於父親的關懷。接著下一篇「肚痛帖」,談到作者的理想和現實差距,然後從父親的一句話裡,又看到了未來的光景,由自己的兒子為自己診治,父親將自己的健康交在自己孩子手上,那是一種甜蜜的負擔。除了這種父子之情外,全篇有很多醫生的角色,可以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醫生形象,走出了自己的故事。

 

我也開始對醫生改觀,從他們賺很多的偏見走開,開始用一種很疏離的角度去看他們,其實他們比任何渴望走出那棟大樓,在面對生死離別後,人來了又走,正是現代社會的吉普賽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