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php 吳明益(2011)。複眼人。台北市:夏日出版。


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整理這兩天的思緒,太過混亂,導致要理出頭緒時,反而有點心虛。

時值日本大地震應該是第五日了,我在地震後的次日翻讀這本小說,心裡也像是被海嘯襲擊一番,這本小說以垃圾渦流這個在太平洋目前無法處理的生態災難為線,穿插出兩段故事,一是阿莉思之島,自我的孤立和漂流;一是瓦憂瓦憂島的阿特烈,海洋次子的宿命放逐。兩段故事,原本是獨立發展,而後因垃圾渦流產生關聯,而中隱藏的複眼人,以疏離第三者不能干預的眼神冷眼在一旁觀視。

比較起吳明益老師其它的小說作品,這是不複雜的一本,至少沒有讓我重溫在閱讀「睡眠的航線」時,時而跑到光華商場的回憶,然後回頭才發現自己正發神的翻著書頁。比起小說,散文的作品我更喜歡,「蝶道」、「迷蝶誌」還有「家離水邊那麼近」所描寫的生態樣貌更讓人著迷,不過這一貫脈絡的創作也反應出吳明益老師對於環境的關心,對自然屢遭破壞和不受珍惜的焦慮,更甚者反應在「溼地‧石化‧島嶼想像」中以更激烈的文學手腕去反抗人為對自然的踐踏。

在讀「複眼人」時經常心一驚,儘管出版社宣傳時用以魔幻字眼來形容這本小說,但在我看來這本小說是少見的真實,那種真實是因為問題已經迫在我們的面前,可是媒體常常抹糊焦點,我們也不見政府對此有積極的作為,所以對於危機的迫近,我們是遲鈍的、沒有自覺的。所以閱讀到自己內心的夢土,其實正有可能逐步面臨這個未來時,你會害怕而放棄不讀。我自己在閱讀這本書時就是反覆的想要中止閱讀。

在阿莉思為主線的故事中,某一層面而言,反應了我們非住在東部者對於東部的美麗幻想,其實是一種間接破壞,沿線的民宿、開墾,或者說這是台灣最後一塊淨土,然而對於這塊土地我們關心多少,觀光客來來往往,誰為過這塊臨太平洋的海岸付出過努力。終而,我們見到阿莉思的海邊小屋變成海岸線上受海水倒灌的小島,那是一種人性和意識的孤立,反應了心理想的和實際所做的是有距離和落差。

在「複眼人」這本小說中,先是以沉默的方法去描述垃圾渦流的存在,接著以阿特烈在垃圾島上見到的死亡危機作為序幕,然後再以全球化的觀點把垃圾渦流從太平洋上的一個生態問題, 搬到所有人的現實生活,我喜歡吳明益老師在書中所說的,「星星不是不在,而是我們看不見了」,人靠著明確的感官視覺去體現這個世界,我們認為它不存在是因為我們看不見,然有一日自然仍會向我們提出控訴,宛若最後垃圾渦流覆蓋了整片海岸,分散到了世界各地,這是利息也是負債,然而這種負債一點都不浪漫。

整部作品中,複眼人的存在其實是單薄的,阿莉思尋找丈夫傑克森和兒子托托的下落,而傑克森和托托則在森林中遇見複眼人,複眼人究竟是森林的生靈還是自然的謎聽,還是人的內心中自我抽離出的第三者,這是耐人尋味的。複眼人以類似蒼蠅的複眼,用著多重的目光去瞧見眼前的脆弱和事實,有一瞬間我覺得這是一種巧妙的譬喻,自然從不直接又過分的干預人的生活,可是人卻以過度又破壞性的方式在操控自然,所以自然成了複眼人,整個環境生態成了複眼人,他們冷漠但又有無盡的溫情,背後是哲學性的反撲。

小說中其實又存在著第四個故事,哈凡,這個我會莫名想起巴奈的女性,她像是直覺性的存在,她流浪又有點顛頗的前半生,和她守在酒館裡釀酒泡咖啡的後半生,總像是有什麼話要講,是個充滿故事性的存在。而當中,作者藉由哈凡說的某些話,或者說他說的哈凡這個人,也許正是作者自己的意見和自我意念的延伸。

覺得可惜的,反而無關小說本身,是我自己錯過了很多場講座,連近在台大誠品的活動都忘記了,我實在不敢妄想自己到四月時還會記得。這本小說一個缺點就是膠裝得不是很好,我買時拿到一本內頁有破損嚴重的情況,幸好店員提醒才發現,所以還沒看過這本小說又想看的人,買的時候請先翻翻裡面,以免買到瑕疵品就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