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php盧梭(2011)。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台北市:自由之丘。


以前修教育學分時,聽過盧梭這位思想家,畢業後就慢慢淡忘這個人,直到日前在博客來看到這本書才想起,喔,盧梭,不過我其實是受到這本書的書封設計還有書名影響才想要看這本書的,呵。

這本書其實是散文集,他每一次走路都會想東想西,一下想到兒時的困苦生活,一下想到自己現在的處境,一下耽溺於外界環境的晨光曙影,一下又是跌入於幻想中的光景。一般,散文集可能就是就某件事情描述一番,或抒寫情懷,盧梭綜合二者,更甚者,是有故事的,如他跌了一跤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那過程之慘烈、離奇,以及跌了一跤後被市井之人如何以訛傳訛、落井下石,與其說是散文作品,不如說是散文體的自傳,字字動人,好像看小說。

不過有種人會不喜歡這本書,就是不習慣作者一人在作品中喃喃自語,因為盧梭的OS真的還不少,讀時會覺得盧梭還真的蠻可憐,從他的生平還有這本散文集中的文字和對話(如果他沒有加油添醋以及史實無錯的話),盧梭在那個時代其實是被看成異類。在盧梭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本作品就是<愛彌兒>,講到教育應該按階段區分實現不同的教育目的和理念,而他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讓兒童擺脫社會現實的枷鎖,重返自然之道,這樣的想法其實有點接近道家的老莊思想,只是可行不可行就值得商榷。而在盧梭一生中最被抨擊的事情,就是他的情史,加上他的言論和思想,因而有很多敵人其中還不乏一些在歷史上留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在這種情況下,盧梭寫這下這些文字其實有點不愉快的,甚至是有點抒懷的效用,光是作品中不停出現這些人對我的抨擊只會讓我的心更堅定更加深我追求平常生活的那種決心之類的諸如此類。不過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盧梭經由文字去留下自己思想的軌跡和脈絡,從生活去尋找生命的出口和解答,這種感覺很像梭羅所寫的<湖濱散記>,以自然為師,學習它放下它。

該怎麼說,這本書沒怎麼說到她的情史(激起想看他自傳或他傳的欲望),和他教育理念也扯不上關係,甚至有很多是被害妄想症的心理特徵。不過阿,作家或者說寫文字的人,似乎對散步或是跑步這種事情特別著迷,像是生活嚴謹的康德也是每天固定時間散步。這些人,經由身體的移動,來抽離自己的心情,摘片自然的時光金葉,然後發想更多哲學性的思維,雖說自己想效仿但大概也是三分鐘熱度─別忙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