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php   史岱凡‧奧德紀(2011)。雲的理論。台北市:貓頭鷹。


查目錄似乎有另一本藝術史的著作同名同姓。

這本「雲的理論」,真是破了我看書長度的最高記錄,整整看了3個禮拜,一直有人說我怎麼看這麼久,是不是很難看?剛開始看時我很難回答這個問題,看到一半時我知道問題出在哪,看到最後時我忍不住想要大聲吶喊「不要東寫寫西寫寫啦」!

小說閱讀的困難,出在作者寫作的順序,牽涉了兩個不同的故事線,一邊是Akira‧雲上和女圖書館員,另一邊則是從路克‧何華特如何開始觀察雲、發展雲的分類法,以及後代繼承了何華特的精神繼續在雲的科學或是個人觀察。

作者一下寫A又一下寫B,我在讀的時候覺得這也太跳躍了吧,而且前面出場的人物頗多,一般如果是這種情節安排,作者可能會各分一節專門敘述,最後串連在一起,可是這本書偏偏選擇講到哪提到哪─延續性時間的推進,讓我猛然想起友人跟我說法國研究生做研究,中間穿插午餐、下午茶然後晚餐的這種破碎進行法(非研究時間比研究長....),恍然大悟這可能就是法國人的性格也說不定。

在最後訪談時說到這本小說介於類型小說和純文學之間,它有它的可讀性,尤其是到後面李察‧亞貝坎比的生平和他的「元錄」是如何寫成的,這是類型小說沒錯,精彩卻又讓人匪夷所思,很想一窺究竟。然而這也是一本純文學,在用字遣詞(中文翻譯不夠簡潔,但我請教過也是翻譯的朋友,裡面某些用字遣詞可能是為了要保持法文的原味而故意的)上非常小心,整個說故事的節奏雖然緩慢,卻沒有矛盾或是自踩痛腳的情況。

我是少讀法國文學的,大部分的作品都不夠厚然後愛情也常是他們創作的主軸(無感...),可是這本小說有點像是隧道的延伸(註1),你從路克‧何華特跳到其他人,最後最後回到了Akira‧雲上的身上,他的荒誕不經也好,他的抑鬱個性也罷,拉長來看他們的人生就好像書中就好像你抬頭可以看到的雲,變化不定。越是想要捕捉越是迷惘,越是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雲的真諦越是疑惑,可是他們活著的那刻是真實的,帶著一點點的自我毀滅,帶著一點點的疏離人世,不論選擇了怎樣的結束法,都也只是雲下的一小點,片刻罷了。

於是這般,讓我也忍不住的抬頭仰望著,不關乎層雲、疊雲、層積雲,或是萬里無雲,只因為你曾經為了這一刻而停留住半步,也就值得了!


註1:個人用來形容有過不完的山洞,形容看不完的前仆後繼投入雲研究的狂熱份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