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ustenstory_1569009f.jpg碧‧羅拉特 & 梅,維特維特(2010)。在巴格達遇見珍‧奧斯汀。台北市:商周。


讀完這本小說,距離我翻開第一頁,已經是三天前的事情,以我看書的速度來說算慢了。然而這是因為前幾日都在車上顛頗的看,很容易就會陷入昏迷,所以無法一氣喝成的看完。更慚愧的是,看到一半了,才發現這是真人真事,不由得想把自己毆飛,難怪我覺得小說真實的像發生在日常生活,沒有咬文嚼字或吊書袋之虞。

碧和梅兩位年輕的女性,因為採訪的需要,而開始相互通信。原本相互錯開的生活,因為這無意的通信,開始活絡起來。住在英國的碧有三個小孩,又同時是BBC的記者,忙不完的家務事還有三個小孩加上一名孩子氣的老公,讓她傷透腦筋。而梅則是住在伊拉克的大學教師,獨自工作養活自己和信仰遜尼派而不能出外工作的丈夫。兩名女性在通信之後,互吐苦水,而後因伊拉克戰爭的緣故(正是美國的報復加上正義之舉),碧開始協助梅和阿里逃離伊拉克,因而譜出一段難忘的友情。

老實說,梅個性的堅強讓人刮目相看,伊拉克在陷入戰爭後,民情不定,內亂還有國內的貪腐,造成了生活的不安定,甚至比海珊執政時的情況還糟。一直以來,我們從歐美西方的媒體去建構中東地區的印象,然而這本小說正好從梅的嘴裡,呈現出一名伊拉克人的心情。或許看在我們眼裡,海珊是恐怖主義更是一名軍國主義者,然而誰知道海珊也有過富國強民的階段。或許他殺了很多人,強權的統治更讓很多人受害,然而阿然而,箇中滋味卻只有體會過的人才懂。小說裡呈現出不同的聲音,如梅年輕時面見海珊的經驗,就是一般的西方媒體所未能呈現出的真實,還有在戰亂時人心的不安和徬徨,也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對比起來,碧的英國生活就好像我們,一群活在幸福中的人,卻常為了一些小事覺得世界末日或是絕望。她們彼此的通信,並沒有因為這種差異性,而產生爭吵或矛盾。相反的,碧能夠從梅的生活了解到自己實在是無病呻吟,而梅也能在碧的身上找到未來的希望,並稍稍能夠從生活的壓力中解脫。

而小說看到後來就會越焦慮,大概是因為從沒想過辦本護照和簽證會這麼麻煩。我們當然是無法想像,甚至連去日本都免簽證要去就去,然而梅的處境確是艱辛,千方百計的想辦法可能到了大馬士革結果被擱置幾個月後無終而返,或是到了約旦卻卡在名字不對夫妻相隔兩地,次次的挑戰可以看見一名女性的堅忍,相信每個看完小說的人都會覺得生活真是大不易阿。

唯一讓我存疑的是就是書名,當然她是正在教一班在修珍奧斯汀小說的學生,但是珍奧斯汀出現的機率,幾乎和其他作家不相上下,甚至還有更少的情況,或許這是想要吸引注意力或是在google檢索書名時更容易被發現,也或許是認為在巴格達出現一群人在唸珍奧斯汀的小說很不平常,我不知道反正書名都決定了,只是疑惑而已。這本小說也會讓我想到「星期三姐妹」這本小說,一直很想拜讀,又喚起了我想要看它的欲望了,或許是該入手翻一翻了。

異國書信,開始了一段互相扶持的生活,她們各自呼吸著,卻又從彼此的文字裡,看見了未來的理想以及期待。祝福梅和阿里在英國能夠過著幸福的生活,儘管異國生活是辛苦的,總有甜蜜,好像黑巧克力濃濃的苦味裡,就是有著一股魔力讓人一口接一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