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店不死

石橋毅史

時報,2013


從大學開始與書結緣,在此之前我是不懂書的麻瓜,差不多也有10年了。畢業後進入圖書館工作,更是延續了此番熱情,辦書展或推廣活動,總抱持著希望能夠讓讀者也喜歡上這本書的想法在做。所以看這本書,見到這些獨立書店的書職人或是前教主級書店店員站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每一本書蹦發的熱情,不由得想說有他們真好。

就算自己在圖書館工作,還是會不定時的去書店血拼一番,摸摸新書的觸感,比較每種不同類型的書在裝楨和排版的差異,或是偶遇自己喜愛的作家偷偷出版的書時得忍住不尖叫,逛書店真的充滿了樂趣。這些擺放在眼前的書,是怎麼經過挑選和組合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其中,又是什麼樣的心情送到讀者手上的呢?

石橋毅史以一位自由撰稿人兼新聞記者的身分,實地探訪了在日本經營的獨立書店,以及那些書職人,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了一本書的暢銷背後是經過複雜的運算而成,又同時看到了獨立書店在連鎖書店或綜合商場的逼迫下,如何死命的尋求一線生機,只為用有特色的方式維持書文化。

在前言作家盧郁佳將這本書的重點做了系統性的整理,老實說沒有破梗之虞,反而是在讀完這篇前言時,我都激動的快哭了,那份不想被企業吃掉對於書怎麼送到讀者手中的堅持,真讓人感佩。對於整齊劃一,將書只當作一件商品,賣的好就多留會,賣的差就下架退貨,腦中只有金錢的企業來說,書的存在到底算什麼呢?職人伊藤清彥在離開自己工作的書店,特別在電子書的崛起時,感嘆他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更是讓我想對著他說還沒呢,還不到認輸的時候呢。

我認為整個買書看書的過程都是一種美學內化的過程,如果你想像買書就好像是買家具,為什麼現在大家都想買好質感、北歐風的家具,或是去逛IKEA編織一個如果我有的話生活該多有品味的美夢?假如你把他們看成同一件事,那麼買書的人應該就會有高度的自覺現在我擁有這本書也將會過著有質感的生活,而書店的店員或許也會意識到我正在讓一個文化美學的商品發揮出他的隱性價值。重點是,我們看待書的態度,在《書店不死》這本書中,他反覆的強調看待的態度,屬於人的自覺性會帶出不同的結果。

因為工作研習的關係,前陣子聽了誠品書店的書展策劃人到館的一場演講,才瞭解在我看來一個這麼簡單的主題,他們經過很長的時間去策劃,想破頭的讓書和社會發生的時事結合在一起,如《小即是美》這本書最後促成了出版社的封面改版,不單是直接關係而是把書下的間接關係串聯在一起,成了我們最後所看到的商品和展覽形象。那瞬間才發現,原來圖書館做的還是在表面,離他發散出真正的影響力還有距離。但無論如何還是得做,甚至只能更努力做,用心的去想該如何把書送到讀者手中。

這本書叫我思考了自己工作的意義,也讓我認識了書店經營面對的困難和有自覺性的店員是如何認真地看待他們的工作。最容易被忽略的小事還是有人默默在做,那不單是賣書而已,那是愛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