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照                                                               有川浩

2010,九歌                                                       2013,新雨


你搭著一台公車,上車後美人托腮,對每個上車的乘客你冷漠地誰也不看,一站一站過,終於人工聲音唱名了你該下車的站牌,然後在你準備下車的時候,你的臉上才露出笑容,那抹笑容好像剛剛到現在你只是一直忍著不笑,對著司機說謝謝。公車門在你身後關上,繼續往下一站駛去,可是你什麼東西被載走了,冷漠又是你現在面對這條街的表情符號,好像這個夜,這麼冷的讓人打哆嗦。

好久沒有創作了,不論是寫小說還是新詩,能夠用文字去創造屬於自己的音調和節奏,我都覺得是難得的一件事。故事的魅力,又或者說一個說故事者的魅力,其實是現實不過的,好像《故事販賣者》裡先生和太太的對話,有些人能夠當一位稱職的讀者卻無法寫出吸引人的文字,不是讀得多就能自然地寫出好文章,要成為一名文字創作者,其實是需要有一點天份─欺騙人的天份,以及不讓人覺得他在騙人的天份。

你拿起一本書本來只想要讀個兩章,結果一不小心就為了它爆肝,覺得現在沒有讀完就睡不著,又或者你正沉浸於閱讀,就算是男女朋友,只要是這個時候打擾你,讓你無法一氣喝成的看完,就會氣的想跟對方吵架或分手(有這麼嚴重?可是《故事販賣者》是這樣發生了愛情)。故事的魅力,能夠讓你超過現實,迷人的文字,就算是告訴你大象在天空飛,或是像哈利波特一樣穿過月台前往霍格華茲,超越了現實,你甚至以為超現實才是現實,因為它是如此理所當然。

楊照在《故事效應》中定義了什麼是故事?故事能帶給人樂趣,故事能帶給人思考,故事不僅是一堆文字的排列他同時是一種個人意識的反射,還有還有故事可以啟發人創作。最重要的,故事應該要具有可以被分享的價值,人類從生下來開始就喜歡聽故事,小時候媽媽會從好久好久以前開始一個故事,接著你長大了可能會通過故事和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等到你老了自己就是一本故事書,你等著告訴人,也有可能那些故事讓你在晚年能夠得到心靈的充實,就算是記憶喪失,總還是會有一些故事的片段殘留,重複REPEAT。不重要的不會被記住,但會被記住的,應該都是在你的生命中開過花,即使當下凋謝了,只要他被想起來了,就會重新盛開。

《故事效應》,理論上應該要很難讀,誰想看沒有故事的故事書,可是看了之後好著迷,閱讀它某一個時間點,剛好在捷運上從淡水要去上班,經過紅樹林,就算是這麼美好地早晨,我都好想哭阿,不僅是佩服著太厲害了看過這麼多書,還有他不掉書袋,輕描淡寫談了這麼多本作品,他們的故事魅力和隱藏的文學價值,這本書可以比小說還要精彩,這是每次我讀楊照的作品時有的感覺,閱讀無盡頭,只能花費一輩子的時間耕耘,所以我把它推薦給朋友一起讀,真是對了,推薦別人讀書是我最不敢做的一件事情,可我還是忍不住告訴他們,幸好沒有失望阿。

搭上一台公車後,你一直在左顧右盼,你把這台公車暱稱為愛之線,今年你已經搭上這台公車去往到山邊的愛人家,和他纏綿悱惻,你一向都在他旁邊什麼話都不敢多說,可是被他擁抱過的那種溫度,卻會一直殘留在你的身上,久久散不去,你把公車座位坐熱,你沸騰著,在該下車的地方下車,往你該回家的路上邁出步伐,輕快地唱著梁文音的情人知己。

幾天後,翻開了有川浩的《故事販賣者》,這次又是不小心被故事吸引了,直到看完後才在思考等等ㄚ這世上真的有用腦過度生命就消耗的更快這種病嗎?(看完才問這個問題好像太遲)或者說,最後故事理的責任編輯,為所有讀者提出了同樣的疑問:這些故事到底真實度有多高?我又想起了楊照,他說過的,好的故事不會讓你發現是虛構的情節。

我第一次徹底讀完每本村上春樹作品的時候,還真的傻傻地認為故事中的每個「我」都是村上春樹的親身經歷,那些羊朋友、煙囪下的怪獸還有電梯搭到哪一層樓後跑出來的黑霧,我都照單全收了,我真的以為那些虛構的世界真的存在。直到我在細讀一次後,才發現,阿我竟然還真的這麼認為,該說天真還是單純呢?

成功的《故事販賣者》,借用了反夢的兩面手法,把同一對夫妻寫成了兩則不同故事,SIDE A只要進行複雜思考就會提早喪生的有為女作家;SIDE B 陪伴有為女作家的先生得到了危症。故事就像一面鏡子,也就是村上春樹喜歡的平行時空,這邊進行著的事情,那邊同時在發生,但結果可能是相反的。然而故事販賣者是有川浩自己,她在SIDE C調整了這兩面的對立,虛實摻半是小說創造的基礎,紀實小說用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作為創作材料,賦予了框架和血肉,讓發生過的多了流暢性,讓平凡的故事多了人性。而架空的小說,則得從現實中摘取點什麼,然後盡情發揮,可以天馬行空,也可以樸實無華,重要是言之有物和讓故事發揮它的魅力。

我愛讀故事,我也從來不介意作者騙我,或者說我很少在探究故事的真實性,在《故事效應》中提到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沉浸在閱讀的樂趣,原因就出在他們單純的接受故事,也不會去想故事如此發展究竟合不合邏輯,換句話說和故事認真你就輸了。看故事的樂趣就是什麼都不想,不用理性思考,也不用去評判真實生活才不會如此,就算會針對某本書如此的安排感到不悅(例如我依然對飢餓遊戲3可以如此輕率地讓所有角色沒個性感到不可思議),但也只能停在那,不要去破壞閱讀的美好(複雜的思考可能不會致命,但會了無生趣食之無味)。

他在公車上,每次從家裡到淡水去的這趟路,他總暱稱這是愛之路,如果可以自己騎車應該是會快點,但他喜歡坐公車,一路慢慢搖到淡水,總是會有點暈車,然後懶懶地告訴愛人自己有點暈車耶,這是尋找愛的路程,可能有點作嘔,卻會讓他覺得自己正在做一件特別的事情,需要用特別的心情去保護這氛圍。只是路好長好遠好暗,在他到達前忍不住睡著了。

我好愛故事喔,這輩子我可能都會跟故事繼續跳舞,就算是支單人探戈,都會自己心醉心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浮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