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川光太郎(2008)。神隱的雷季。臺北市:皇冠
小說建立在一虛構城市─穩城,穩城不出現在世界的任何地圖上,而在春季和冬季的交接前,會進入一雷季,傳說雷季是神鬼的季節,在這個季節所有的居民都要躲在家裡,一直到雷季結束才可在外面活動。小說中有二主軸,好像沒關係,不過故事到了最後,所有的人事物還有謎團都串連在一起,在故事內容的鋪陳或是角色的描述也好,是很成功的。因此反而令我期待,作者由皇冠出版的另一本小說「夜市」。
恒川光太郎(2008)。神隱的雷季。臺北市:皇冠
小說建立在一虛構城市─穩城,穩城不出現在世界的任何地圖上,而在春季和冬季的交接前,會進入一雷季,傳說雷季是神鬼的季節,在這個季節所有的居民都要躲在家裡,一直到雷季結束才可在外面活動。小說中有二主軸,好像沒關係,不過故事到了最後,所有的人事物還有謎團都串連在一起,在故事內容的鋪陳或是角色的描述也好,是很成功的。因此反而令我期待,作者由皇冠出版的另一本小說「夜市」。
理查‧普雷斯頓(2008)。爬野樹的人。台北市:遠流文化。
不知道我們在哪裡的時候,樹已經出現了,每一棵歷經了漫長的時光,才能成為今天的模樣。書中所講的紅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樹,因為人為破壞的緣故,目前數量越來越少,因此在書中出現的樹,很多未公開明確位置,為的是保護他們生存權。人與自然應該和平相處,然而人為破壞造成了自然生活範圍的縮小,也同時反應人類必須面對自己造成的災難,如溫室效應或土石流等災害。
道尾秀介(2008)。背之眼。臺北市:皇冠。
該怎麼說呢?其實前面我也被嚇到,不知道會不會拍成電影,如果有這個計畫,可以找咒怨裡面那位小朋友,一直聯想到他,我還三更半夜看,真是要死了!
恩田陸(2009)。圖書室之海。台北市:獨步文化。
我建議沒有讀過任何恩田陸作品的讀者,先讀這一本之後再入門,這本短篇小說集只能算是入門作品,誠如它書封寫的很多篇是後來長篇的延伸。如果你看過了其他作品,之後再來讀這本時,就會有悵然若失感,因為好不爽快的閱讀,好膚淺的感覺喔!(別誤會我膚淺之意,我意思是說沒有那種爽感。)
馬克‧海登(2009)。黃昏老爸的煩惱習題。台北市:大塊文化。
作者馬克上本作品「深夜小狗神祕習題」,當時出版真的轟動出版界,各媒體佳評如潮,不過大概我是很異類的人,其實對那本小說我沒有很深的印象,好像爸爸、有點自閉症的小孩然後數學習題有關。之後呢,被稱作深夜小狗神祕習題這類作品最高傑作的「捉迷藏」緊接著上市(這本書我最近才賣掉而已)。真希望有人能跟我解釋那類的作品到底是哪類?最近對於書的分類越來越敏感,可是我最近看的都是純文學的關係(純文學又是哪類?)。
梅芬‧賓奇(Maeve Binchy)(2008)。山楂林的故事。台北市:天培文化。
再次的致歉,書真的被我脅持很久,不過到現在為止也沒有人預約,可能是沒有大手筆的行銷緣故,畢竟這種書要講緣分。
朗‧麥拉提(2008)。奔跑的記憶。臺北市:麥田。
一直把奔跑的記憶和轉瞬為風這兩本書搞混,都是麥田的作品,但在不同的書系裡面,內容也完全不同,大概只是相似而已。
奔跑的記憶這本書,有國外媒體譽為成人版的「麥田捕手」,讀過後不覺得有哪裡相同,「麥田捕手」捕捉的青春光影和對生命的叛動,和「奔跑的記憶」所想表達的不是一種青春的叛動,而是從生離死別中,尋找問號的緣由和解答。因此把這兩本書比喻在一起,我不覺得很洽當,但或許能有激勵買氣的作用,也剛好突顯了現代出版業者所面臨的行銷窘境,除了誇大的言詞和攀附名作外,沒有更好的方法吸引讀者了。
莫欣‧哈密(2008)。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台北市:印刻文化
一剛開始讀這本書時,稍微看過推薦序,大概到一半的長度,就直接進入本文,不然失去了閱讀的樂趣。故事簡單,從巴基斯坦人的立場去看911前後的美國夢。故事中的主角一流大學畢業一流企業人才,工作的表現還有愛情的順利,是成真的美國夢。但在911之後,他成了可疑族群的一份子,除了他人異樣的眼光看待,還有愛情的變卦。
詹姆士‧派特森、嘉伯莉‧查本(2009)。無形之愛。臺北市:天培文化。
原本沒有打算介紹這本書的,不過想想實在太有趣了。這本書的故事主軸大概是每個小朋友都有一位隱形朋友,協助他們適應生活,而在滿九歲後隱形朋友就會和他的小主人告別,從此誰也不會記得誰,也不會再遇見對方。不過這些純屬正常案例,書中的主角當然就是朝著相反方向走,長大後相遇後然後發生一堆事。
顧玉玲(2008)。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臺北市:印刻。
「那從壓抑中醒來的獸,不安的躍動著,眼見這是一場沒有結果的追逐,最後只有逃.......」
在政府開放外籍勞工後,雇主紛紛從東南亞聘用外籍勞工,而這些跨海來到台灣賺錢的,有多少人真正賺到錢?還有多少人受到不平等待遇?每位外籍勞工的背後,有一名仲介,帶著她們來台,然而他們受到了剝削、幾乎零休息的工作和不受到身為人的對待,加諸在這些暴力背後的雙手,除了是政府政策、人力掮客,對這些事情視而不見和落井下石的也是幫兇。
黃信恩(2008)。游牧醫生。台北市:寶瓶文化。
在醫圖工作也有三周了,新的打工生活,以前覺得沒事幹嘛到醫院,想到的是藥水味、藥丸、白袍、無故開啟的電梯、太平間還有福馬林等。好像在醫院裡面,總是彌漫著緊張的氣氛,某某手術房正在進行大手術,還是哪個車禍撞斷腿的人被送進醫院,不用說醫院這個固體建築物,就連在路上聽到救護車的聲音,都會讓我緊張的想逃開。沒想到這樣的我,進了台大醫圖工作,現在看來工作還會做很久。
重松清著;鄭涵壬譯(2006)。在那天來臨前:生, 死, 幸福的意味。台北市:台灣東販。
近日讀完了夏目漱石的《門》,意外的有感覺。大三的館藏發展時,同學曾介紹過夏目漱石的三四郎還是少爺的,但從來沒像這次如此的喜歡他。小說主角宗助是一個靈魂角色,他是清苦的、平凡的,對於任何生活中的一切,他除了接受以外別無他法。然而宗助也像一般人一樣,有不想前進的時刻,比方說弟弟未來懸而未解,他雖口頭說要去要去,卻沒有一次去,到最後只要說出口就成的事,他也要用寄信的去問。
然而在《門》這本小說中,最精采的一段就在宗助逃避一切,以冷靜為由跑到山中過了一段日子,寺廟中除了清香、佛像外,就是一道道門。從我們的經驗中來看,寺廟中的門不會像住在飯店一樣出現服務生,臉上伴著冷冷的微笑告訴你歡迎光臨,想當然爾是自己開門。但就在宗助要離開的那天,面對著那扇沒有開的門,他卻舉足不前,多麼簡單的一件事,卻沒有辦法做到。
貓語錄是本很有趣的小書,短短的64頁,讀起來像在看一部短片,輕鬆又愉悅。看這本書,也像從一隻貓看到一個人,見到他對待人的方式,疏離中帶點人情味,冷漠的外表下,又是一顆不容易表現溫柔的心。配合簡單的插圖,一隻貓的生活就坦露在眼前,然而我覺得有趣的,除了是貓本身,還有的是人對貓的態度。也許是在華人社會待太久,總對貓有種邪惡現實的偏見,但從書中或是其他的外國片裡,經常覺得那些貓咪懶洋洋的身段,還有點點惹人憐愛的舉動,都造成很大的反差。常常,不自覺的就會出現一隻貓躺在老人的懷中,一面坐著搖椅,一面打著毛衣,而前面剛好是燒得正旺的暖爐,洽洽好又不過分。